為了不讓大家發現誤認我是來美國以讀書之名行玩樂之實
現在要寫點跟學校有關的東西

昨天發現無名可以讓非付費的會員上傳影片
所以就試傳了一支影片
這跟我在上學期末作的一篇期末報告有關

不過別擔心
你們也知道我這個人網誌上是不會放什麼太嚴肅的東西
(平常講話也不會,整個人就是還蠻不正經的...)

這堂課英文是: Graduate Colloquial
中文應該是"研究生的對話"
跟我在這篇文章中段描述的博士專題研究上課方式和成員雷同
但是討論的方向很不一樣
我們讀了很多人種誌研究法(ethnography) 的文章
很多人類學的研究都採用這種研究方法
從前北師的校長歐用生把它定義為:
「是在描述一個種族或一個團體的人的生活方式,重視他們原原本本的面目,描述他們如何行動、如何交互作用、其意義為何、如何加以詮釋等問題。其目的在發現他們的信念、價值、觀點和動機等,而且要從團體內部,即從團體中的成員的觀點,來瞭解這些信念和價值如何發展和改變。」

我們討論的文章都蠻有趣的
比如說: 美國學校教育的不平等及21世紀的預期;"從中產階級到白人垃圾"-- 在白人占少數的學校中的老師們對白人學生的觀感;布希政權之後的教育政策:"No Child Left Behind"; "性別角色的社會化"--在小學中男生與女生受歡迎的特點;"文字遊戲"--台灣幼稚園教室中對於儒家思想的抗拒與接受。

課堂中的成員有教授,博士生,碩士生,偶爾會有他校的客席教授
就種族來說有白人,黑人和黃種人
大家激盪出來的話題甚是有趣
雖然有時候也因為具爭議的話題而在討論中產生了一些緊張時刻...

教這堂課的女教授人也很有趣
有一次我們說亞洲女生照相很喜歡比YA的裝可愛手勢
她拍照時也會跟我們一起比
我原先覺得她像嚴肅的女權主義者
後來有一次一起搭飛機去愛荷華州參加研討會
候機時我發現她整個人超慵懶地躺在候機室地毯上
一邊翻閱著明星八卦雜誌
大笑地指著照片說:"布蘭妮怎麼會變這樣?"

她給我們這堂課的期末報告也很另類
要我們依照這學期受到的感動與成長
去創作或選擇出代表性的藝術作品
然後寫出心路歷程和感想
最後一堂課每個人給十分鐘來呈現報告

快學期末時我真的忙翻了
而且自忖沒什麼藝術創作的天分
剛好我幫忙改作業的那門電腦音樂課需要我去評分
我一邊評分寫著不太專業的評語
一邊就從五十幾件電子音樂中挑出了我覺得最有共鳴的作品
這件作品是一個資科系大三的學生 David 的創作
我平時改作業時就發現這個學生很用心
聽到他的作品時更是反覆聽了不下十遍
整個作品結構.音樂性和概念都很強
最合我心意的是:
好像很幽默!!

我說"好像"是因為我當時完全不了解 David 創作的背景
只是從他寫的筆記中了解到這是跟2004 年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 Howard Dean 有關
以及他的靈感來源是一個喜劇演員 Dave Chappelle 根據那位總統候選人的某場演講所做的模仿秀

等我決定要用這分作品時
我上網查了相關資料
發現真的很有趣

Dean 在2004年一月十九日在愛荷華州的初選失利只獲得第三名
所以他在黨部會議後走到擁護他的群眾面前
發表了承認敗選的演說
或許是情緒太過激動
當他在鼓勵民眾們要用選票在各個州繼續支持民主黨候選人進白宮時
突然發出一聲Yaaaaaa!! 的長音



結果這個長音被好事的媒體大做文章
被取名為" I have a Scream" (黑人民權鬥士Martin Luther King 在1963年發表過一篇著名的演說:"I have a dream")
就像我們在台灣的媒體上看到的有什麼腥羶色的新聞就會被全天候大肆放送
這個演說短短數天在美國各個媒體上演無數次
被很多人拿來討論消遣
還被Dave在他的脫口秀節目中拿來模仿嘲笑
只是長音改為Byahhhh



雖然很多人拿這件事當笑話
但也引起各方人士的反彈
有人說Dean是政治選舉下的受害者
有人說這是媒體偏見和過度渲染的現象...

在我了解這件事的背景也決定用這件作品之後
我寫信問創作者David可不可以用他的作品當作我期末報告的主軸
寫信前我還很緊張
還好他有回信跟我說這是他的榮幸
聽聽看他的音樂拼貼作品吧!




整段音樂插入了很多音軌
有的是從現成唱片截取來的
有的是他自己錄的特效
最特別的是他還邀請他室友表演Dean的角色
不同的是把去各個不同的州改為去PSU校園內不同的景點
最後要去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取回我們的尊嚴
在之前Football Game這篇文章中有提到
我們學校跟 UM 在足球比賽中是世仇
所以他就安插了這麼一段類比
最後是以美國太空人Neil Armstrong"這是我的一小步"那句名言來結束
非常有創意!

然後我構思著如何在十分鐘內呈現我的報告時
突然想到應該要來訪問David
然後把這段訪問的影片放在我的Powerpoint裡面
由他本人跟我的教授與同學解說這件作品的創作動機與題材
接著我再說出我的感想

要邀請他接受我的採訪時我更忐忑不安
因為我原先根本不認識他
很怕他會覺得我要求過多而拒絕我
但是又覺得這樣的呈現方式比較特別
我也不必從頭到尾唱獨角戲
所以我又寫信給他了

他讓我等了兩天才回信
結果同意了!
於是我就約他在琴房裡做簡短的訪問 (其實是因為我的數位相機記憶卡很小只能錄兩分半鐘)
也因此你還可以在訪問中聽到法國號的聲音
即便如此克難 但這是我人生中第一個正式的訪問(雖然平時老愛扮演自問自答的角色)
還得用英文來說更是緊張
訪問前我們聊了約半小時
還實地把問題演練過一遍
然後正式訪問時我很遜地一開始就NG了
我們兩笑成一團
原來他們不稱這個為NG (我還很俗地解釋就是"No Good" 阿..)
修過影像製作課程的他說這個叫做"Blue Bird"
這孩子年紀雖小表現卻很穩
講話有條不紊還很會製造效果
廢話不多說請看VCR!



大家的英文應該都不錯
我就不再說這段訪問的重點
最後當我期末在課堂上報告時
教授看到我居然還讓原作者入鏡
都覺得新奇有趣
還誤以為我對這些電腦科技的東西很有一套
其實一直都是電腦白痴的我只是一步一腳印地在學習這些技術阿...

我自己的評論包括比較我大學時期上的電腦音樂課和現在接觸的課程的差異
還有在教育上的應用;創作的期許與成果之間的落差;媒體的影響及造成社會不同族群之間的張力;教師的角色以及學生對媒體的吸收
然後講到文化的差異及抱持彈性靈活的態度去看待這些不同
最後總結是說我從對這件音樂作品完全陌生的情況到逐漸明瞭整個創作由來的過程
其實也是我從遙遠的世界彼端來到美國這個新大陸重新適應迥異的生活文化的縮影

其他同學的表現也不惶多讓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色
大部分的同學都自己創作
有美麗的拼布,英文詩,圖畫,還有童話故事...
大家分享的學習成長也都很動人

我的辦公室友Lauren的廣告插圖拼貼非常有意思


說的是她對伴隨她長大的鋼琴的熱愛
以及她從鋼琴表演主修轉到音樂教育這個領域的內心衝突與柳暗花明又一村
整個分享的過程好像一首詩

最厲害的一位應該是學長Kenneth
他真的是一個天才
我去過他家就發現好多他自己創作的藝術品
其中有一項叫做gonomony

這個字在字典上查不到(不是因為你用中文字典查啦!哈哈!...............-_-")
據Kenneth的說法是用木頭雕刻出不具意義的幾何造型
木頭中間鏤空但是會留更小的木塊在裡面
要完成這種東西必須具備絕佳的立體透視感
我第一次看到這種作品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而Kenneth 的這件期末作品卻打破gonomony 的定義
他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感動注入到這個作品中
也就是他對弦樂,上帝,以及老婆Cathe的愛
仔細看你應該也可以發現原先的一塊朽木變成了具備這三種意象的元素在裡面
(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


真的是收穫滿滿的一堂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di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